三坐標測量之零件裝夾原則
發布時間:2021-12-06 閱讀量:1410
工件進行測量編程,首先工件的擺放要合理,工件的擺放要盡量同時滿足以下幾點 :
(1)便于裝夾,工件的擺放位置應使我們很容易得將工件牢固的固定在工作臺上,確保測量過程中工件不會發生移動,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3)便于工件的測量,工件的擺放應該方便我們用最少的測頭,最簡單的方法測量。盡量減少使用加長桿,盡量減少測頭的使用數量,盡量在一次裝夾的情況下完成全部測量活動。這些都有助于提高測量的準確性。
裝夾產品選擇精密夾具也是至關重要的,衡固品牌高端夾具,滿足嚴格的公差要求,每一道工藝都經過時間和客戶的沉淀、檢驗,現已開通線上購買渠道,淘寶搜索“衡固夾具”進入“衡固計量卓爾測量”官方企業店,進行選購。
工件固定好后先要手動模式建立工件坐標系,手動建坐標系的過程中要注意:
(1)要認真研究技術文件及加工工藝,按照其設計及加工基準合理建立工件坐標系,這樣我們測量的數據才能真實地反映加工的質量,如果基準錯誤,那么我們的測量結果可 能會誤導生產。
(2)建立工件坐標系的元素要穩定可靠,確保每批次工件上不會有所改變,以免無法建立統一的工件坐標系導致相對工件坐標系的尺寸發生改變,自動測量無法完成。
(3)對于測量元素要人工更改其標號,以便不同的人或不同時間調用時能夠很清楚的知道要采的元素在哪里。比如:我采平面上端和下端各一個定位圓, 自動產生的標號為“圓1”、“圓 2”我們就可以將其改為“圓上”、“圓下”以免再次調用程序時兩個圓的順序采錯,產生錯誤的工件坐標系。
手動建立坐標系完成后,將其轉入自動模式。在自動模式下精建坐標系,在精建坐標系過程中,有些與測量過程不是緊密相關的元素就可以略去,只用于測量結果有直接關聯的元素精建,以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在精建完坐標系之后,我們就進入自動編程了。
優化編程:
(1)合理設置接近、回退距離。逼近、回退距離過大,測量速度變慢;距離過小程序的通用性就會變差,因為批次間零件的公差及尺寸可能有改變,如果逼近、回退距離過小,對于公差帶較大或加工質量不好的零件就可能出現碰撞測頭的現象。如測量 100 多個孔相對基準孔的 X、 Y 距離,第二批次零件的孔徑加大了 0.4mm,如果改變每個被測孔直徑的理論值相當麻煩,直接將其逼近、回退距離加大 0.5mm,問題就解決了。
(2)合理設置安全高度及移動點,安全高度及移動點都是應用于儀器自動測量過程中,控制測頭行走的路徑,使測頭不至于與零件發生碰撞,所以距離要足夠大,才能保證測量的安全。但是距離越大,儀器的空行程越長,測量的效率越低,所以這個距離設置要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盡量的小,做到夠用就好。
(3)對于在一個工件上大量均布元素的測量,在編程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陣列功能,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數據輸入時間,提高編程的效率。例如在一個平面上有十行等距分布的孔,我們只輸入一行孔的數據,其余九行就可以用陣列生成,這樣既減少了輸入數據的時間,又減少了輸入大量數據過程中的出錯機率。但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更加注意檢驗輸入數據的準確性,因為如果數據出現錯誤,就不只是一個。而且陣列順序盡量與圖紙標注方向一致,使測量結果清晰便于察看。
注:本文章來源于公眾號 RationalDMIS測量技術,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 標定、檢定、校準、校驗,四個術語的區別
下一篇: 三坐標測量工件固定方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