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和測量精度間的關系 | 科普
發布時間:2022-04-13 閱讀量:984
公差是什么?
將以某個基準值為基礎,可允許誤差的最大尺寸與最小尺寸之差稱為“公差”。例如,制造長度為50 mm的圓柱,若規定在±0.1 mm的誤差內則為合格品,則可以說“公差為±0.1 mm”。
如上所述,在制造工序和檢查工序中,必須考慮到相對于設計值的誤差。
若不允許產生誤差,則可以說大部分的制造品都不合格。
以設計值為基礎,在不引起各工序產生偏差的前提下,設定可允許誤差范圍(可維持品質的范圍),即為公差的作用所在。
測量精度是什么?
精度指的是表示測量正確程度的標準。在“該測量儀的精度較高,可獲得預期的測量結果吧”、“測量的精度降低,也許需要進行圖像校正”等情況下使用。
將該標準適用于測量工序的項目為測量精度。以使用的測量設備精度為基準,判斷得到的準確結果精確程度的尺度(指標)。
測量儀的測量精度越高(=可更細致的測量),越能進行準確地測量。
公差和測量精度間的關系
當制造長度為50 mm、公差為±0.1 mm的圓柱(49.9 mm至50.1 mm為合格)時,假設使用如下所示的測量儀進行檢查。
測量儀A:精度± 0.001 mm
測量儀B:精度± 0.01 mm
測量儀C:精度± 0.03 mm
此時,判斷為合格的范圍分別如下所示。
測量儀A:將49.901 mm至50.099 mm判斷為合格
測量儀B:將49.910 mm至50.090 mm判斷為合格
測量儀C:將49.930 mm至50.070 mm判斷為合格
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測量儀的精度越高,越能獲得更準確的結果。此外,可降低誤將公差內的合格品判斷為不合格的比例。
注:本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 三坐標測量中需要注意幾點問題